慧众智突破油气采收极限,聚合力助推油气增储上产 ——“第六届提高采收率国际会议”在常州召开 |
石工学院 李朝玮/文 新闻中心 庄媛 石工学院 吕倩倩/摄 发布时间: 2023-11-01 访问次数: 10 |
10月26日至28日,由北京石油学会和吉林石油学会,中国石油大学、常州大学、美国密苏里科技大学、加拿大里贾纳大学等12所高校,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提高油气采收率全国重点实验室、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等7家科研院所,以及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联合主办,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海油研究总院、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协办,常州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承办的“第六届提高采收率国际会议”在常州市召开。来自全国及海外从事提高采收率技术科研、设计、 生产等工作的40多家单位300余位科技工作者出席会议。中国工程院孙金声院士、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高级专家廖广志、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高级专家蒋荣兴、加拿大里贾纳大学曾凡华教授、美国密苏里科技大学白宝军教授,常州大学党委书记徐守坤,常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彭明国出席会议。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侯吉瑞教授主持开幕式。
大会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助力提高油气难采储量动用率”为主题,聚焦低渗油气、稠油、页岩油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开采难度大、经济效益差等难点热点技术问题,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分享非常规油气的油藏工程新技术、油气开采新工艺以及提高采收率新材料新体系,共同为突破油气采收极限、助推油气增储上产献计献策。 第六届提高采收率国际会议在常州召开 孙金声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亟需利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材料,持续不断地提高我国油气采收率。他倡议,推进油气采收率技术与新材料、智能化、绿色低碳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加强基础性、前瞻性科学研究,利用颠覆性理念和前沿新兴技术,共同推动油气采收率技术取得新的重大突破;挖掘企业和高等院校各自的优势与资源,汇集大团队、合建大平台、依托大项目,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攻关,培育提高采收率领域新的重大科技成果;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吸纳国外先进理念和技术为我所用,分享国内成熟技术,助力全球提高采收率领域跨越式发展,为“实现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做出重要贡献。 孙金声致辞 廖广志号召与会者积极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笃行实干、敢于突破、求真务实、服务工程的科技创新氛围;推动学会、企业、院校构建更优质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助力产学研用高效结合、促进油气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他希望与会者积极参与、大胆献言,为“突破油气采收率极限”激发新的思考和灵感,为石油行业的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廖广志致辞 蒋荣兴指出,提高采收率,对能源安全保障意义尤为重大,要以加快推进高效勘探、低成本开发油气为目标,突出创新驱动,增加内生动力,更加注重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油气勘探与开发的有效方式,依靠科技创新、技术革命、数字革命实现新的发展,成为解决复杂油气类型、深层-超深层、非常规油气藏等复杂问题与挑战的“金钥匙”。 蒋荣兴致辞 徐守坤指出,“群之所为事无不成,众之所举业无不胜”,广大石油科技人员通过学术交流、思想碰撞、相互合作,将对能源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产生巨大推动作用。徐守坤向参会专家学者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以及学校在“提高油气采收率”传统方法与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结合的研究进展。他希望与会专家学者能一如既往关心支持常大的发展,为学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多提宝贵意见,多授发展良方。 徐守坤致辞 会前,党委副书记、校长陈海群会见与会专家学者。他表示,学校将立足学校定位和学科特色,持续支持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等学科的发展,为行业输出应用价值高的科研成果和创新能力强的专业人才。
据悉,大会共设1个主会场,4个分会场,共完成54份主题报告、44份论文交流报告。彭明国受邀作“低品位油藏CCUS-EOR开发技术对策研究”大会主题报告。研究生院负责人作“多元热流体稠油开采配套工艺技术研究进展”报告。彭明国、研究生院负责人、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负责人分别主持3场主会场报告;裴宇欣、赵静、李秋等教师作会议报告。 彭明国作主题报告 10月28日,学校邀请与会国内外30余位专家学者来校考察校园文化建设,建言学校发展合作,参观油气科研成果,共话石油科技创新。
本次大会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实践,也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协同推进能源产业技术升级的重要举措。大会的专家建议、学术成果和科研思维,将启迪更多专家学者参与“突破油气采收率极限”技术攻关和应用,助力提高油气生产能力、降低油气开发成本、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通讯员/丁依菁 审核/彭浩平 编辑/孙悦) 参观常州大学校史馆、红色文化主题教育馆 参观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