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 石油化工学院于2025年11月4日晚在W15阶梯教室和测试楼B109分别召开第十七次学生代表大会以及第六次研究生代表大会。大会由院团委副书记王曦、研究生会执行主席吕烨松主持,辅导员孙潘、赵彩霞、刘爽以及各班学生代表参会。大会的主要议程有:一、听取、审议石油化工学院上一届学生委员会和研究生会委员会的工作报告;二、选举石油化工学院出席常州大学第十七次学生代表大会、第六次研究生代表大会代表;三、修订石油化工学院学生会和研究生会组织章程,监督章程的实施;四、征求广大同学对学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大会在全体参会成员齐唱国歌的庄严氛围中拉开序幕。首先,学生会执行主席做工组报告,全面回顾了院学生会在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权益维护活动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并对今后工作进行简要规划。紧接着,大会进行了学生代表大会和研究生代表大会的代表选举,通过无记名差额投票产生本科生代表21名、研究生代表9名。最后,大会宣读了院学生会组织章程和院研究生会组织章程,并征求广大同学对学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此次学生代表大会和研究生代表大会的顺利召开,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选举产生学生代表大会和研究生代表大会正式代表。相信新当选的
    2025-11-06
  • 在“双碳”战略与能源革命的时代浪潮中,石油化工学院氢能微专业以“科研引领、导师共育”为核心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科研能力的氢能新锐人才。依托学院优质科研平台与“本科生进组+导师制”培养模式,学生从大二起进入科研团队,接受一对一学术指导,在真实科研项目中锻炼创新思维与科研能力。在导师的引领下,氢能微专业学子成果斐然:王志媛同学在徐辉老师指导下,围绕电催化制氢开展研究,成果发表于《Chemical Science》《Fuel》等SCI期刊,为高效清洁制氢提供新路径。张皓博同学在石剑老师指导下深耕高分子新材料,参与的智能树脂与微胶囊专利获国家授权,为氢能材料研发提供新思路;张蕊同学在王亚男老师指导下《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Chemical Engineering》发表论文,提出光热限域催化新策略,为太阳能驱动碳转化提供技术创新; 导师的悉心指导,让学生在科研中成长;科研的磨砺,让青春闪耀光芒。在氢能微专业,课堂与实验室同频共振,创新与理想携手同行。选择氢能微专业,让科研成为起点,让创新成为底色,携手导师,共赴氢能未来!
    2025-11-03
  • 近日,我院于测试楼B604组织召开应用化学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筹备推进会。学院副院长黄薇、院长助理兼应用化学专业负责人吴大同及专业骨干教师参会。会上,黄薇重点明确材料准备核心要求,吴大同系统梳理后续材料筹备时间节点并细化任务分工。全体参会人员围绕筹备难点集中反馈问题,深入研讨解决方案,为认证工作有序推进奠定基础。
    2025-11-03
  • 2025年10月20日-22日,由中国化学会手性化学专业委员会主办,江南大学承办的“中国化学会手性中国2025学术研讨会”在江苏无锡召开,会议期间举行了“中国化学会手性化学奖”的颁奖仪式。常州大学史一安教授被授予“2024年中国化学会手性化学奖”。史一安教授长期从事手性化学研究,在烯烃的不对称环氧化、环丙烷、双胺化、卤化、羰基化以及仿生转氨化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系统性工作。其创建的不对称环氧化反应为早期具有广泛通用性和实用性的不对称有机催化体系,不仅解决了有机化学中悬而未决的难题,同时开启了不对称有机催化的新篇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学术界和工业界得到了广泛应用,该反应已成为重要人名反应“史一安不对称环氧化反应”,被载入教科书,成为化学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
    2025-10-31
  • 我院顺利召开第十七次学生代表大会以及第六次研究生代表大会 2025-11-06
    石油化工学院于2025年11月4日晚在W15阶梯教室和测试楼B109分别召开第十七次学生代表大会以及第六次研究生代表大会。大会由院团委副书记王曦、研究生会执行主席吕烨松主持,辅导员孙潘、赵彩霞、刘爽以及各班学生代表参会。大会的主要议程有:一、听取、审议石油化工学院上一届学生委员会和研究生会委员会的工作报告;二、选举石油化工学院出席常州大学第十七次学生代表大会、第六次研究生代表大会代表;三、修订石油化工学院学生会和研究生会组织章程,监督章程的实施;四、征求广大同学对学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大会在全体参会成员齐唱国歌的庄严氛围中拉开序幕。首先,学生会执行主席做工组报告,全面回顾了院学生会在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权益维护活动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并对今后工作进行简要规划。紧接着,大会进行了学生代表大会和研究生代表大会的代表选举,通过无记名差额投票产生本科生代表21名、研究生代表9名。最后,大会宣读了院学生会组织章程和院研究生会组织章程,并征求广大同学对学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此次学生代表大会和研究生代表大会的顺利召开,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选举产生学生代表大会和研究生代表大会正式代表。相信新当选的
  • 科研引航·导师共育——氢能微专业,点燃青年科研梦想 2025-11-03
    在“双碳”战略与能源革命的时代浪潮中,石油化工学院氢能微专业以“科研引领、导师共育”为核心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科研能力的氢能新锐人才。依托学院优质科研平台与“本科生进组+导师制”培养模式,学生从大二起进入科研团队,接受一对一学术指导,在真实科研项目中锻炼创新思维与科研能力。在导师的引领下,氢能微专业学子成果斐然:王志媛同学在徐辉老师指导下,围绕电催化制氢开展研究,成果发表于《Chemical Science》《Fuel》等SCI期刊,为高效清洁制氢提供新路径。张皓博同学在石剑老师指导下深耕高分子新材料,参与的智能树脂与微胶囊专利获国家授权,为氢能材料研发提供新思路;张蕊同学在王亚男老师指导下《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Chemical Engineering》发表论文,提出光热限域催化新策略,为太阳能驱动碳转化提供技术创新; 导师的悉心指导,让学生在科研中成长;科研的磨砺,让青春闪耀光芒。在氢能微专业,课堂与实验室同频共振,创新与理想携手同行。选择氢能微专业,让科研成为起点,让创新成为底色,携手导师,共赴氢能未来!
  • 我院召开应用化学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筹备推进会 2025-11-03
    近日,我院于测试楼B604组织召开应用化学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筹备推进会。学院副院长黄薇、院长助理兼应用化学专业负责人吴大同及专业骨干教师参会。会上,黄薇重点明确材料准备核心要求,吴大同系统梳理后续材料筹备时间节点并细化任务分工。全体参会人员围绕筹备难点集中反馈问题,深入研讨解决方案,为认证工作有序推进奠定基础。
  • 常州大学史一安教授获2024年中国化学会手性化学奖 2025-10-31
    2025年10月20日-22日,由中国化学会手性化学专业委员会主办,江南大学承办的“中国化学会手性中国2025学术研讨会”在江苏无锡召开,会议期间举行了“中国化学会手性化学奖”的颁奖仪式。常州大学史一安教授被授予“2024年中国化学会手性化学奖”。史一安教授长期从事手性化学研究,在烯烃的不对称环氧化、环丙烷、双胺化、卤化、羰基化以及仿生转氨化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系统性工作。其创建的不对称环氧化反应为早期具有广泛通用性和实用性的不对称有机催化体系,不仅解决了有机化学中悬而未决的难题,同时开启了不对称有机催化的新篇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学术界和工业界得到了广泛应用,该反应已成为重要人名反应“史一安不对称环氧化反应”,被载入教科书,成为化学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

亮点工作

  • 动态光致变色长寿命室温磷光材料是一类兼具结构色变化与发光特性可调(强度、寿命及颜色)的智能光学材料,在高级防伪、信息加密、传感等领域具有巨大应用潜能。然而,如何将光致变色和长寿命室温磷光功能有效整合到单一聚合物体系,以构筑出多色可调的高性能的动态光致变色长寿命室温磷光聚合物,仍面临巨大挑战。我们研究团队策略性地将具有可调控分子内电荷转移(ICT)能力的非线性吡啶鎓单元嵌入刚性聚乙烯醇(PVA)基质中,成功地开发了多色可调的动态光致变色长寿命室温磷光聚合物。图1 多功能吡啶鎓单元结构图及其掺杂聚合物膜应用图结合多种光谱分析表明,这类多功能吡啶鎓单元受光激发,诱导ICT驱动的电荷分离,可形成具有不同能量的长寿命三线态电荷转移(CT)态,从而可实现多色长寿命室温磷光发射。PVA基质不仅稳定了这些三线态CT态,还促进了CT介导的从羟基到吡啶鎓受体的电子转移,产生具有可逆光致变色行为的稳定自由基。此外,通过硼酸交联吡啶鎓掺杂的PVA网络,所构筑的聚合物体系在保持高对比度可逆光致变色行为的同时,将磷光寿命(提升至0.96秒)与量子效率(提高至27.8%)明显提升。这类多功能聚合物薄膜在多重防伪、可
  • 多环芳烃(PAHs)因其独特的π-共轭结构,在有机电子学、光电器件和药物化学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从OLED显示器中的发光材料,到潜在的超导分子,再到天然产物中的活性骨架,PAHs的分子结构直接决定了它们的功能表现。然而,传统合成方法往往依赖高温、多步反应或贵金属催化,不仅效率低、成本高,还常因副反应多而难以精准控制分子结构。尤其当需要构建复杂、扩展型PAH骨架时,化学家们面临“步骤多、产率低、选择性差”的三重困境。因此,开发一种步骤简洁、条件温和、可模块化拓展的新策略,成为材料化学与合成化学共同亟待突破的科学问题。近年来,光诱导钯(Pd)催化的最新进展为克服传统交叉偶联的机理刚性提供了有力策略。与热驱动过程不同,光激发的Pd(0)络合物可发生单电子转移(SET,single-electron transfer),生成具有非经典反应性的自由基型中间体。值得注意的是,这类Pd物种可同时作为可见光吸收体和催化中心,无需外源光催化剂即可实现其他情况下无法进行的成键路径。先前的研究已展示了该策略在远程去饱和、双官能化、烷基化和羰基化反应中的强大威力。在这些光诱导体系中,Pd(I)/自由基杂合中间体
X